首页 > 钓鱼技巧 > 钓法大全 > 竞技钓技巧 > 正文

详细解读竞技钓混养比赛的技巧

长沙雷爹   钓鱼人   2015-12-12 11:43:46

钓混养比赛难,它到底难在哪里呢?其实是由于混养鱼种相对多,鱼体大小不一等等原因造成的。这里面就牵扯到线组的搭配,用饵,用标等一系列问题。要参加一场钓混比赛,首先必须弄清楚池子里有些什么鱼种?各鱼种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各鱼种的大小和大小的比例。

弄清楚这些问题后就要决定自己要攻击的目标,一般来说是攻击池子里密度大的鱼种,然后就此鱼种的大小比例来决定线 组的粗细、钩子、浮漂的选择,饵料味型的定位。钓混不可能鲤、草、鲫、鲢通杀,大小鱼兼钓。

一、如何做好钓混养的方方面面

对于混养,经过几年的浮浮沉沉,在很多时候它都成为我取得好成绩的绊脚石。但随着不断的总结,我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越来越爱钓混养(有挑战性啊)。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说恨你更不容易。

以下就我个人对钓混养技术方面的理解作些不成熟的归纳对于混养,经过几年的浮浮沉沉,在很多时候它都成为我取得好成绩的绊脚石。但随着不断的总结,我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越来越爱钓混养(有挑战性啊)。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说恨你更不容易!以下就我个人对钓混养技术方面的理解作些不成熟的归纳。

1、首先,饵料的味型和状态要找准:

各位钓友知道,饵料的味型错了意味着什么,要么浮漂没有动作,要么动作绵绵无力,只是偶尔钓一条或者挂一下鱼。如果鱼的密度不大的话,干脆没动作,直接抬滑竿——这是饵料的味型不对的表现了。

过去,很多钓友都认为钓鱼饵料是状态第一,味型其次,其实不然,状态只决定鱼吃食时入口的好坏,状态好中钩的几率就高,反之亦然。而饵料的味型却决定了鱼吃不吃,喜不喜欢吃。

饵料的味型大致分为:腥、香、腥香。腥有鲜腥、臭腥、植物腥等。香有植物香、香精香。腥香则是某种腥物质和某种香物质以一定的比例混合。鲜腥和植物腥适宜于体型较大的鱼,臭腥适宜于幼鱼。植物香适宜于体型较大的鱼,香精香适宜于幼鱼。而臭腥和香精香发窝较快,鲜腥、植物腥和植物香发窝较慢。

找准饵料的味型即是找对鱼习惯吃的食物的味型,具体的是属于哪一类腥,哪一类香,或者哪类腥与哪类香混合。只要找准了味型,可以说在混养上已经成功了大半。这也就是为什么钓混养的时候原塘饲料非常关键的原因了。

一般做法是用正确的原塘饲料为主,适当的添加一些同类味型的鱼饵或者添加剂作适当的提味即可。没有原塘饲料的塘一般用当地的主要农作物的味型(例如:该地产小麦,我们可用万能诱等麸类饵)。

饵料的状态大致分为:松、黏、软、硬、比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颜色、(颗粒的)粗细(粗细只是相对的)。

我认为饵料的状态是在找准饵料的味型的前提下进行的,如若饵料的味型不对,花大精力去调整饵料的状态只可能是事倍功半。当然也不是说饵料的状态不用去琢磨,调出一个好的饵料的状态也是钓好鱼必不可少的因素。

钓友大多知道“雾化”,实际上雾化分两种,一种是饵料爆裂掉颗粒、掉渣子(以浮为例);一种是饵料层层剥落后稀释如雾状。前者是饵料的粗颗粒成分引起的,后者是饵料的细颗粒成分造成的。每一款饵料(调好以后)都有这两种雾化的成分,只不过两种雾化的比例可能不同而已。

知道了“雾化”,就可以知道“松”的饵料雾化快,“黏”的饵料雾化慢;“比重”大的饵料雾化后散落成分下落快,“比重”小的饵料雾化后散落成分下落慢;和得“硬”的饵料雾化较快,和得“软”的饵料雾化较慢(这里的“硬”和“软”是相对的,不是极端的过“硬”[俗称‘铁’]或者过“软”俗称‘稀’)。

调饵料的状态主要是为了更好的适宜于鱼吃食,吃得舒服。一般来说,体形偏大的鱼喜欢粗颗粒,幼鱼喜欢细颗粒。粗颗粒的口感没有细颗粒好;“硬”的口感没有“软”的好;“比重”大的口感没有“比重”小的好;细颗粒留鱼性没有粗颗粒好。

于是我们有了一条思路:生口大鱼粗颗粒饵,小鱼细颗粒饵;鱼少偏黏软,鱼多偏松硬;滑口鱼饵料颗粒要偏细、偏黏软、比重偏小。鱼对颜色有偏好时可加入相应的食用色素。

2、其次,钓组的搭配要合理:

所谓钓组,顾名思义就是钓鱼硬件系统的组合,在此,我们可从钓竿、钓线、浮漂及钓针几大部件入手来了解它。

钓竿:长短决定钓远近;硬软决定钓快慢、控鱼的难易。钓手疲劳程度受限于钓竿自重、长短、硬软。

钓线:线径粗细决定承受拉力值的大小、钓线的硬软、浮漂信号的弱强;钓线的比重大小决定切水的快慢。

浮漂:形状决定线组下落的轨迹,大小决定线组下落的快慢、信号的弱强;示标的可视程度决定钓手观漂的难易。(钓混养建议用长脚长尾短身漂。)

钓针:钓针的材质及制造工艺决定承受拉力值的大小;钓针的大小及自重决定鱼入口的难易;钓针的形状(钓混养建议用关东、袖型钩)决定刺中鱼的机率(同时也受钓针的大小制约)。

一般来讲,鱼相对较小,鱼多,生口则用短硬杆,稍大一点的钓线、浮漂和钓针;鱼相对较大,鱼少,鱼难钓则用长软杆,偏小一点的钓线、浮漂和钓针。

例:2002年成都光威钓王杯预选赛规定5.4米内用杆,我用4.5米3H杆1.0#主线0.8#子线袖6#钩4#漂拉饵钓2两左右鲫鱼16KG得一分(大多数人用5.4米钓)。2006年昆明钓鱼人杯钓赛,规定4.5米内用杆,我用4.5米插节杆0.6#主线0.3#子线袖3#钩1#漂搓拉结合钓得2两左右鲫鱼4尾,6-8两鲤鱼2尾得一分(大多数人用3.6米钓)。

3、最后,钓法运用要正确:

“钓法”这个话题很大,它是在平时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提炼得到的一些钓鱼思路、小技巧以及应变。在很大层次上它决定于准备工作。当然,主要钓鱼思路是在于对鱼情的认识上。鱼情认识对了,钓组自然就用得对了,思路基本也就定了。

比如说鱼情(以对象鲫鱼为例)为100-300克每小时100-200尾左右,那么钓组应是:钓竿就应该是3H左右,主线0.8#,1.0#,1.2#左右(稍比杆短些利于飞鱼);子线0.4#,0.6#,0.8#左右,钩在袖4#,5#,6#左右,浮漂应用偏大的硬尾,拉饵为主,刮鱼器要偏硬一点。

思路应是:硬杆大钩粗线钓浮为主(水浅可能钓底)。如果是生口鱼,那么可能快不了很久,主线就应该选0.8#,刚开始时子线选0.8#,钩选5#,6#飞鱼;当发现鱼慢了时,不要比赛中更换主线,直接换子线选0.4#,0.6#,钩选4#下抄网

如果是经常钓的“老运动员”,速度不会有太大变化,则主线就应该选1.0#,1.2#,子线选0.6#、0.8#,钩选5#,6#飞鱼。当然,也不是千篇一律,任何做法只要有利于在固定的时间内钓上更多的鱼就是好方法。

同理,在钓混中要认识清楚各种鱼类的大致比例以及大小,选择较容易钓取且有一定分量的鱼类为主攻方向,在有可能兼顾的情况下钓取别的鱼类比较有利。例如鲫鱼很多而鲤鱼不多的情况下,小钩细线配上软杆钓鲫鱼为主,鲤鱼上钩仍可搏一搏,拿上来就锦上添花,拿不上来还有鲫鱼保底。

反之,鲤鱼很多而鲫鱼不多的情况下,钓线和鱼钩应该稍大(最少要能承受遛鲤鱼的拉力),而浮漂的大小和杆的软硬则应根据上鱼的快慢确定。在钓的过程中,打频率、死守、上大饵、上小饵、拉饵、引逗、钓近、钓远等等都是可以试一试的。

二、钓混养钓组的配置和应对

1、选择适合鱼情的钓组

我的处理办法是取适中线径的钓组,改以前0.6的主线为现在的1.0或0.8,支线换成O.6,这样既不失其钓组的灵敏度,又不至于老切线跑鱼。还有一个前提是,这里的鲤、草鱼最大也就是1.5千克左右,只要操作正确,是不全有多大问题的。

2、钓竿的选择

采用一支中硬调钓竿,这种钓竿中段较硬,竿稍较软,上大鱼后很快就能将鱼控制住,溜不了几圈,就能将鱼溜翻入护。还要强调的是最好选用一支3.6米的短竿,原因一是秋季水凉,鱼会靠边,二是短竿反应速度快

3、选择饵料的适口性

我的做法是以该池塘中最多的鱼为中心,就以鲤鱼的喜好为主开饵。还有一种折中的办法,向鱼老板索要些颗粒饲料用开水泡开,再有针对性地加上综合性的商品饵,也就是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天热加香甜昧.天冷加腥吞味。水温太低时,该用昆虫类时就用昆虫挂钩垂钓。这样才会有好的鱼获。

4、规范的操作

1、把握扬竿佳机 2、把握好饵料的软硬程度 3、认真读漂

三、钓混养鱼饵多大合适

与钓瓜子鲫相比,钓混养的饵要大的多,除非是猾而又猾的鱼,搓饵要大,拉饵也要拉的大。我认为,这是鱼吞食饵料量有关。曾经在一个视频资料里看见过草鱼觅食过程。如同烟盒般大小的一堆饵,大草鱼几口就吞食完了。搓大饵符合引、钓、留垂钓三大原则:按照引钓留三原则,“钓”要与“留”相结合,搓大是为了考虑“留”。留不住鱼,就没有了后边的鱼。

相信钓友们常说的,钓着钓着突然断口了,这种情况饵料量不足,“留”不住鱼是主要原因。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搓大饵鱼口变多了。搓大饵当然没有搓小饵使鱼更容易入口,这就需要钓手懂得放弃抓前边的吃口信号,专门抓住后边的真实进口信号。

也就是当浮标出现的第一、第二次下顿信号,无论这信号多少漂亮都要敢于舍弃不抓,专门抓第三、第四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抓住真口,完成钓获。一尾鱼被钓,此时窝底仍然有许多散落的饵,足够留住别的鱼。如果我们搓小饵,结果必定是另一种,钓获一尾,别的鱼无饵可食,离窝而去也。

这里说的抓第三、第四口,与选用浮标、浮标调钓目确定存在必然联系。钓混养要用大号浮标,浮标调目一般在四目以上,有的甚至调五目七目。一颗饵重少则压一目、多则压两目,没有四目的剩余空间,如何承担饵的重量,又如何能让浮标反映出准确的信号呢?因此,只要不是猾鱼,钓混养饵要搓的大、拉饵也要拉大饵团就是这个道理。

四、竞技钓混养的准备工作

竞技比赛中的混养赛可以说是悬念最大的比赛了,也是对钓手钓技和应变很大程度上的检验。爽的时候一场下来整个百八十斤的不成问题,糗的时候经常是几十分钟的比赛下来一折就是一大片,集体空军!要想打好混养赛,赛前的准备和赛中的应变都绝不能轻率。在充分的准备前提下,面对眼前的鱼情及时应变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取胜。

赛场中的鱼情是必须要了解的,根据主办方的提供资料,最好可以亲自试试塘。塘中哪种鱼多,各种鱼的食性是什么样的,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什么鱼多就定为主攻目标鱼,然后赛中鱼情确实变化时再考虑变换钓取对象。钓竿起码要备三只,一只对付快鱼硬竿,可以选用南方钓罗非时候的战斗竿子。

还要一只对付正常鱼情的竿子以及一只对付糗鱼软竿。钓组准备要较钓鲫赛轻松得多。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赛前多备几套大线绝对是有备无患的,子线要考虑到钓况正常时可以承受鱼的拉力的号数,但相对这个级别上下浮动的号数也都要准备,一般混养赛的子线没有钓鲫赛那么容易缠绕,所以如果根据对鱼情的判断,线选的得当,很可能一场比赛下来几乎不用换线。

不过选线的时候一定要把赛中尽可能出现的情况分析到位。钩子的选择也是如此,不同规格的都要用到,一定要做到有备而战。混养赛的浮标只要是动作表现灵敏的就可以了,而且要体型健壮的,入水后迅速到底的是首选。当然钓大鲫的底钓和打浮的浮标也一定不能忘带,混养赛很多时候是靠鲫鱼拿分的。

准备阶段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饵料的准备,混养赛的饵料真的太重要了,饵不对路,那么很多时候都没口,有口的动作也不会太好,经常会出现浮标抓不到真口,或是即使中鱼后也会因为饵料不适口吃钩不深而脱逃。体形越大的鱼对饵料的记忆性越强,就越喜欢它生长期间所吃的原塘料,所以混养赛中原塘颗粒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不过现在赛事主办方或是赛场附近的店发原塘料黑心财的也真不少。好多时候比赛前在赛场附近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块买到的那么一小袋据说是原塘料的颗粒,真正比赛的时候还照样是没口,人家搞到真的原塘颗粒的频频上鱼,看着心里这个别扭就甭提了。可以说真正的信息灵通买到真的原塘料那你就有一只手抓住奖杯了。

从这点看来可以说混养赛实际上拼的是财力和路子。谁的路子广,信息快,谁的money充足,谁就能搞到真的原塘颗粒,那赢的希望也就越大。而且这种情况在现今的混养大赛事中愈演愈烈。真的期望人们的素质逐渐的上去了,这种情况会尽快的消失。如果搞不到原塘颗粒,那么饵料的准备就更为麻烦了,要考虑到所钓的鱼种的大小,香、腥、清淡都要带上。当然也别忘了带上添加剂

五、竞技钓混养的赛场经验

我刚接触竞技钓不久,但由于时间还算比较充裕,也参加过不少比赛,从中积累了一点经验,希望与大家分享,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帮忙指出,促使上进!竞技钓比赛中混养,感觉是悬念比较大的比赛,因鱼种多,对钓手的钓技和应变能力具有很大的考验。要打好混养赛,赛前准备后赛中的应变是必不可少的。

了解鱼情,做出应变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赛前,首先要了解的是赛场的鱼情。有些什么鱼,鱼的比例如何,以及各种鱼的食性如何等等!建议,什么鱼多就以什么鱼为主攻鱼,如比赛中钓该鱼实在不理想,再考虑其他做出应对!不能死等。钓竿,钓组,子线等等在赛前肯定是要充分准备的,鱼类的记忆性很强。

他们喜欢吃长期吃的原糖饵料,因此,饵料的准备这一环是最重要的!饵料不对路,很多时候都没口,即便有口,动作也不会太好,经常会出现抓不到口的情况。如果搞不到原塘颗粒,那么饵料的准备就很麻烦了,要考虑到所钓的鱼种的大小,香、腥,淡都要带上,还有小药等添加剂!

接下来,谈谈赛场中的应对:

到了赛场,就要为这次塘鱼开饵了,第一场要抢鱼原糖饵可以减少一些。30%-50%即可,鱼的体型越大,则原塘饵的比例越要用到50%左右。因为大体型的鱼对原塘饵的记忆性更强。然后就是鱼情来添加相应的商品饵!一般我打比赛的时候会选择诱钓分离,第一场饵料入水立即松散形成雾化,形成立体做窝

钓饵则需要再诱饵的基础上加些维持状态的饵或是其他添加剂来增强适口性!或者可以用更多比例的原塘料配合一些诱鱼性能好的商品饵做成母料,然后根据不同的场次鱼口的变化来选用不同比例的母料,这是鱼口一直不错的时候选用的快速简捷的办法,(借鉴小风的一句话)第一场的抢鱼也要考虑到小药的使用,这种快速引诱添加剂在一定的时候还是有效果的。

开始比赛后,肯定是要先上大饵做窝的,然而做窝不仅仅是抛准就行的!仅仅是抛准的话,对于窝子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对于诱鱼和引鱼来说就是失败的了!抛饵做窝,应该尽量落成一个扇型!扇形的中间要多打饵留住鱼,两边和前边分别也要打几陀来诱鱼,如果用打10陀做窝为准的话,钓点前面打2陀,在线入水漂还没站立就抽杆,把饵料逗落。

然后钓点左右再打2陀。两边散布的饵是为了引来自旁边的鱼,而且前几竿完全可以在钩饵未入水的时候抖掉钩上的饵,在窝点前边行成一条线,来引诱窝子前边的鱼。扇形做成后,中心一定要多打饵,形成中心窝。这样高频率抛竿才可以在别人抢走你钓位上的鱼之前把鱼留住。

在做窝的时候不要因为看到旁边起鱼就心慌,老老实实把窝做好扇形窝,绝对要比单一做窝能多钓鱼!比赛就是这样,有时候一条鱼就相差好几个名次,所以做好窝子引好鱼是第一场成败的关键。这种扇形的窝子可以很好的把鱼留在自己的窝子里,进来的鱼一般就不会出去。

随着做窝后的窝子中心处抛钓饵守侯,窝子中心点钓位的饵料越来越多,鱼吃饵的动作冲散钓饵又散落在扇形的边缘,鱼进窝子来就是为了吃的,它往哪边走都有饵,那它还会走么?如果发现下面鱼多却不开口,那应该是饵料的问题了,换上一款轻淡的饵料试试!

第一场,看到有口就抓,这是为了熟悉这塘鱼的吃口习惯,看看哪些动作能中鱼,哪些动作跑鱼,哪些动作吃的深等!钓上几条鱼后就会基本上掌握这个钓场中鱼的吃饵习惯,也为后几场的鱼口变弱时看口和择口做些比较和铺垫!

第二场,原塘饵的比例就要增加了!如果第一场的口很好的话,第二场就按照第一场的配方就行了,只是相对增加原塘饵的比例就行!如果第一场吃口不好的话就只有再适当的加入些调整状态的辅饵来保证饵的适口性或者加些有点有特殊刺激味道的东西!不过后者有点冒险!

后两场,就不需要再大量做窝了。由于前两场,池塘底部已经有厚厚一层饵料了,过重的饵料味道会让鱼儿们厌烦,不愿开口去吃底部的饵料。这时候增加原塘饵的量就要逐渐增加了!可增加到80%以上!最后一场可增加到90%左右然后增加10%的调整状态的饵料即可!

后几场的鱼有口也不会太大,所以线组,钩子和浮标的号数都要降下来一些。

最后在比赛的时候,要沉住气别看这相邻钓友起鱼就心慌,或者旁边坐着某某大师,心态也是取胜的基础!

六、混养池鱼的分布和吃口情况

喜欢钓混养池的钓友都知道,混养池与大物周旋和几乎没什么手感的飞小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享受。钓混养很刺激,更有一定的难度。饵料的搭配对路是获胜的基本要素,但钓位选择和主攻目标鱼的确定,以及深入了解我们水中对手的习性和进食招数,这些因素也同样关系着出钓的收获和比赛的成败。

现在大多数的混养塘都是鲫鱼和鲤鱼混合的池塘,也有部分池塘中夹杂着些草鱼和鲢鳙。这些鱼类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以及种群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使它们在水中的分布区域会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正常无风的天气,混养塘中的鱼的分布与它们的体型大小和食性有很大关系。鲫鱼一般都在岸线曲折的近岸水域活动,这里的食源相对较为丰富,而且地势比较复杂,很利于它们生长和躲避天敌的进攻。

鲤鱼则由于天性谨慎,会在距岸边较为远些的水域;又由于它们的体型较大,在水中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常会出没在远岸的浅水处。不过近岸的陡坡,也会让它们感觉很安全,而且很容易捕食到岸边落入水中的小虫或是可以捡食掉入水中的草籽,这样天然的有保护的“食堂”它们也会时常光顾的。

在这种陡坡近岸垂钓,有时2.7的短竿都用的上,更能领会近距离操控大物鱼的乐趣。草鱼虽然属于中层鱼,但是在大多数的时候还是位于所生活水域的中下层。并会因为食物和天气等因素而出现在底部。鲢鳙的集群性很强,而且群体排斥外种鱼也表现的很明显,大多集结在水的上层。

生活在这种水层更主要的是因为它们的耐缺氧能力很弱,接近水表的水层能为它们提供更多的氧气。事实上鲢鳙这类鱼的泳层是很乱的,在钓底时也能见到它们吃饵,表达在浮标上的动作和底层鱼的顿口很相象。鲢鳙潜底的时候的一般都是深秋或冬季,要么就是水中含氧较为丰富的凉爽天气。夏秋夜钓,也会常在钓底的时候碰上鲢鳙进食。

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原因,季风气候显著。我们出钓的天气一般都是有风的居多。有风天水中的鱼的分布状况和无风天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在鱼的密度较高的水域,如果是连续的几天都在刮同一风向的风,水中的杂物和浮游生物被吹到下风处,会在那里形成自然饵区。水中的鱼因趋食性会导致它们大部分集结在下风处。而且这种水域中鱼的耗氧量是很高的,风吹动水面会给水带来更多与外界的氧气交换,下风处的高含氧量也是鱼群喜欢聚集的原因。

但也不是所有的鱼都在下风口,大鲫鱼在风天的偏位现象会比较严重。虽然下风的深水处会较多些,但是上风口处的浅水也常会出现集群的现象。在这种高密度水域垂钓时候还要根据情况灵活对待,要注意到会有部分“游击队员”出没在群鱼排列的圈外。上风处可选近岸水域,岸边一米左右都可见大物。下风处的水被风吹动,撞岸折回,岸边一定范围内的水波动很厉害,这里的鱼则会比较靠近水的中央区域。

风天垂钓高密度水域的时候还有一个选点和选择目标鱼的依据。那就是风天水中的鱼由于不同鱼种的需氧不同,会大致上出现一个有趣的梯田排列状态。这是一次在朋友家的鱼类养殖碟片里发现的。我的一个朋友家里搞了二十多个高密度养殖塘,我很喜欢去他那玩,都是纯生口鱼,很练基本功的。

那次我在他的池子钓鱼回来后看见他在看一部碟子,是有关水产养殖方面的。钓鱼人对水下的世界都很好奇,所以我也坐了下来和他一起观看。结果发现在没投喂的时候各种鱼的鱼群在水中的顶水流处(即下风水域)呈现一个比较规整的梯田状。鲤鱼处于队列的最前方,然后在草鱼和鲫鱼的混合区。

而在它们的头顶水域有不少的鲢鳙,并在鲢鳙群的外围有部分的草鱼。这个鱼群带很是整齐,我开始还以为是偶尔的群鱼集结排列成这种状态的,后来又看了另几部不同时期的养殖碟片,也在风天水中有暗流的情况下发现了相同的很整齐的鱼群带,而且不论每种鱼群中具体有多少这种鱼的个体,排列都会很明显。

风不停的吹,水就不停的动,这样水中的鱼群也是不停的变化的。风吹的久了,水中暗流不断加强,队列中的鲤鱼有一部分比较“懒惰”的就处于掉队的位置上了,也就是跑到了草鱼和鲫鱼队列的后边。钓这部分鲤鱼应该说是有点困难了,但是刮风的天气鲤鱼处于水体中鱼群的最前端位置已经被我和很多钓手证实过了。

虽然下风处这样,也并不能说上风就没鱼了,那里也有鱼,不过是体型较小的鲤鱼和小鲫鱼。鱼和人一样都是通过呼吸来摄取满足新陈代谢需要的氧气。小鲤鱼和小鲫鱼在上风口区域很少的溶氧量就能满足它生存的需要了。

而且下风处大鱼较多,上风口虽然食物相对少些,但这里会使它们觉得比较安全。大鱼就不同了,有风天它们会群游到下风的富氧区和富食区。如果风很小的天气,它们会时常跃出水面透气!如果无风的天气看到鱼常跳出水面,那么垂钓的收获都不会太好。而有风天要想钓大物就一定要选好钓位,如果在上风的位置,那么一定不要再等候大鱼了,赶紧着手钓小鲤鱼和鲫鱼吧。

在鱼密度不高的混养塘中,有风天一定要钓下风口,那里是群鱼集结的地方。

为什么在下风口一直是鱼儿们聚集的地方呢?这里除了上边说到的下风处食物和氧气丰富的原因之外,还因为鱼类逆流而上的本能也会使它们在下风处集群。风天水表的水会和风同向流动,在撞击下风口处的岸边后会在水下行成与风反向的暗流。鱼在水中长期的生活使它们养成了喜欢顶水的习惯。

不论是静水中的暗流或是有水流的水域中,上流流下来的水中总是带来大量的氧气和食物,而且鱼大多是喜欢清洁的,长期在水中生活形成的潜意识或说是一种长久流传下来的生活本能使它们感觉上游的水源都是清洁的。

江河等自然水域涨水的时候,外界的大雨带着泥沙流进来,会使得鱼原本生活的水域变的浑浊不堪,突然看不清东西哪种生物都不会适应,鱼也一样,它们会马上寻找清洁舒适的新生活环境。而鱼儿如果选择随水流而下,会比较不好掌握身体在水中的位置,途中遇到危险的情况也很多,所以它们只有顶水到上游寻找洁净的水域了。

也有一部分鱼游向上游是为了繁殖后代的。无论是哪种原因形成的,逆流而上都是鱼类在有水流的水域里的一个很重要的生活特性。所以即使下风处食物不是很丰富,它们也会本能的聚集到那里。

选位还要根据鱼的洄游特性。任何水域中的鱼都有洄游的习性,一般会比较喜欢岸边曲折的水域。这种地方它们会觉得很安全,同样浮游生物为了躲避天敌侵扰和风浪的撞击也会群集于此,这又为鱼儿们提供了大量的天然食物。水中洄游这一特性还会较多使鱼游荡在水底深浅交界处,这里对于它们来说是个可进可退的好位置。

氧气不足的时候可以马上到浮到浅水富氧处,躲避敌害和取暖时又可以潜入深水,而且外界因素引起水压变化时它们也能随意的改变水层来适应水压不同对体内的鳔产生的影响。鱼体内的鱼鳔是可以通过充气和放气来调节其自身的比重,而使它们随意的停在水中的任何水层位置的。

不过鳔的体积是受外界压力的影响的,水压变化后它们感觉不适,会马上调整鳔的体积来适应。不过水压的变化范围在鱼可以调节鳔的体积适应范围内它们还可以应付,当鱼下沉到过深的水域,到达了它们的“临界调节深度”后,外界的强压会使它们再也无法调节鳔的体积,即使拼命的摆动尾和鳍奋力向上游动也无济于事。

此时,鱼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会小于自身的重力,于是乎,它就不由自主的一任沉落下去,再也浮不起来了,最终会因无法呼吸而导致死亡。所以太深的水域中很少有鱼出没的,只有可以通过调节鱼鳔来适应那里强大的水压的体形很大的鱼才会生活在那里。

熟悉了鱼类在水中的一些特性和在水中的大致状况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它们是怎么进食的。

常钓的混养塘中的鱼的吃口当中,可以说比较经典的就是下顿,上浮下顿,上送三种(钓浮除外)。出现的最多的动作就是浮标的下顿动作了,在钓目少于调目的时候钩饵在水下是双离底或是一贴一离的钓灵状态,这时出现的下顿动作会比较大,而且大多是鱼吃饵的第一口,也就是鱼感觉到水中的那团饵可吃以后的一个标准的吸饵入口的动作。

这一口钓起来很准也很爽,只要手疾眼快,抓的准,提竿及时,那这条刚吸饵还没有吃到饵的鱼十有九会中钩的。钓目高于调目的双钩到底的钓钝状态也会出现下顿口,这种下顿也是有效口,只是由于钩饵在水底受鱼的吸力运动时产生摩擦力而使这个下顿显得短促有力,并且因信号在水底弯曲子线上的消耗使得浮标反应出这个下顿比较小,如果抓得着这个动作那中鱼率也会很高的。

如果没有看清这个小动作,那马上就出现下面要说的上浮下顿的浮标动作了。上浮下顿的动作一般都是在钓不灵不钝和钓钝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时双钩饵都触底,由铅坠和钩在水下的状态可以看做是近似三角形的稳定状态。

当鱼吃饵时,第一个小下顿口我们没有抓住,这一吸饵,拉动了三角形贴进水底部分的一角,这时由于三角形的强稳定性,钓组下方的三角整体会立即出现暂时向上抬高的现象,这时浮标就出现了上浮动作,但是因为钓线都很柔软,当吸饵的这个瞬间拉力在钓线上消耗尽的时候这个上升就不会再继续。

而且这个浮标的上升只是鱼吸饵拉动钩子产生的,幅度的大小是由鱼的体形大小和鱼的体力大小来决定的。绝不是有些文章讲到的,鱼吃不进钩饵只咬住边缘产生的,如果是只咬住了钩饵的边缘,那么也不会中鱼。

吸饵力使钓组整体向上抬高,鱼会马上感觉到口中有异物感,并立即转身游走;或是它们很喜欢钓饵时在吸饵后接着出现吞咽,转头和调节身体平衡等一系列后续动作,这时拉扯钓组,线组由于整体平衡再次被破坏会出现马上下顿或是继续上浮这两种动作。

上浮后出现下顿这种口抓起来中鱼率很高,而且很耐人寻味。如果出现继续上浮,那也就是第三种浮标动作了。上送的动作也是很常见的浮标动作,不过抓起来这种口并不容易,一般是要在上送停止的瞬间或是上送的幅度很大的状况下才可以上鱼。

也就是水下的鱼真正在抬头调节身体平衡的时候才会中钩。这三种浮标动作在钓底部的鲫鱼时出现的较为多些。鲤鱼除了以上的这些动作外,还多出现黑标的现象,在钓灵敏的时候鲤鱼出现黑标是因为第一个吸饵下顿动作和转身动作的连贯性很好,几乎看不出有什么间歇性的停顿,吸饵就走,一气呵成。

这是在鲤鱼很喜欢我们的钓饵的时候才会出现的标象。还有一种情况是在钓钝的时候子线在水下弯曲的部分比较长,这样吸饵动作被塘底产生的摩擦力消耗,在浮标上几乎看不出太大的反应,而鲤鱼在吸饵的时候也由于子线的弯曲没有感觉到线组的拉扯力而比较安心的吃饵,吸饵后转身或游走而产生了黑标。

钓比较猾的鲤鱼还会出现颤标的标象,浮标上下有节奏的颤动,这是鲤鱼在嚼饵品味的表现,此时钩饵已入口,提竿必中。草鱼在底部吃饵的动作大多和鲫鲤很相似,但由于天气和生活习性等诸多因素,草鱼很多时候会出现在半水的位置,而且接口比较多,所以在钓草鱼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不要打满竿,避免钓者被草鱼的接口打的措手不及,而产生人鱼拔河。

鲢鳙滤食饵料这点已经被广大钓手所认可。它们在吸水的同时通过鳃耙的过滤把食物留在口中。只有在吸进钩子的时候浮标才会出现幅度稍大的下滑动作。但是在天气较凉的时候它们潜入水底时的摄食就和鲫鲤很象了,反应在浮标上也是一顿或者黑标。

而且在喂养塘中还也会养成吞食颗粒的吃饵习惯。我们一次在一个高密度池塘垂钓,那里的鲢鳙不是滤食,而是和鲫鲤一样的张嘴吞颗粒,接口颇多。一开始我们还以为仅是巧合钓到的鲢鳙,结果后来随着鲢鳙的聚集成群,都是即将到底的接口,而且动作很大,完全和鲫鲤没有什么区别。事后分析,很可能是由于塘中鱼的密度较高,滤食的鲢鳙很少能吃到饵料,而为了生存就养成了和鲫鲤一样的接饵习惯,直接吃进颗粒也不足为奇了。

混养塘中由于喂食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在喂养时间前后水中的鱼会有个吃饵的高峰期。这个时间段里,几乎就是浮标翻身就有口,而且几乎不用怎么做窝,水中的鱼对饵料撞击水面所发出的声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条件反射,听到那种悦耳的声音就会以为开始喂食了。所以在混养塘中垂钓掌握这个时间段很重要,而且在这进食高峰期间要勤抛竿,尽量打快鱼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这样,身体感觉不舒服,进食都会受到影响。气压不正常的时候混养塘中的鱼的吃口也不会太好,本来是很有力的下顿变成了一目半目的慢慢下蹭。这时水中的它们不是不吃饵,只是由于身体不适,有些厌食罢了。

吃的很少,而且吸饵变得很无力,吃饵后的抬头转身等动作也都很缓慢,这种天气我们只要适当的把手中的武器变“精”--细线小标小钩小饵等一系列的改变还是会让我们看见舒服些的鱼口的。

混养塘中的鱼情很是复杂,而且极为多变,各种鱼的群体之间会划分一定的界线但又有一定的依赖互补性。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垂钓时只有洞察它们在水下的分布以及进食的状况,才能根据当时的钓况做出明确的判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根据钓位决定今天要钓什么鱼,如果你的钓位里没有所要钓的大物,那只有转攻小体形的鱼了。

这点在竞技比赛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虽然你钓鲫鱼赶不上人家钓鲤鱼,但是如果抽到上风位那只有认命了,转攻小鲤鱼或鲫鱼,看看能不能用快鱼来弥补重量上的损失,塘中有鲢鳙的话还可以考虑转攻鲢鳙。确定了主攻目标鱼后再根据鱼的生活习性来选择要钓远还是钓近,并着手在饵料以及钓具上做相应的变化去应对,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钓好混养塘。

七、竞技钓混养常见鱼情和应对方法

入水即化是说,手上饵、拉饵在丢钩饵入水后即开始融散,入水不化是说,钩饵入水后逐步融散,在一段时间内融散。概括起来,就是饵入水后化的很快与较慢,也就是入水即化和饵团融散需要一定时间。按照钩饵入水后融散时间的长短细细分之,就有快、尚快、慢。饵在入水后融散的快与慢都有用,融散快的应对快鱼,融散需要一定时间的应对慢鱼。

实践增多了,人们就发明了,对付水表层鱼,也就是拉饵打浮饵要融散的快,钩上有稍许残留即可,打底的饵搓饵入水后,饵粒融散所需要的时间怎么也需要三十秒,或者更长的时间,对付杂鱼闹窝、猾鱼用粘不拉几的粘饵。引鱼时间段的饵最好是入水离底三分之二开始融散,然后形成上尖下大宝塔状的雾化区,或者钩饵到底后逐步融散成一个随水流运动方向的雾化区。为了引鱼,饵需要一定的融散程度,为了更好的留鱼,饵料中不能没有粗颗粒。

无论是入水即化,还是入水不化的依据当然是具体鱼情,究竟靠什么来实现呢,主要是开饵时的手法,其次是饵的成分搭配。饵水比例恰当的前提下,搅拌次数对饵的融散时间影响最大。搅拌不够饵团松散,无法成型,饵料成分相互分离,钩饵到达水底钩归钩是饵归饵,相当于只撒饵喂鱼。

搅拌过头,饵团成块死面一团,搅拌恰当,粘散适度,垂钓才能得心应手。我认为,学习开饵先从搅拌过头开始比较好。搅拌不够是大多数容易出的错,搅拌不够,各种成分相互分离,饵随钩下水,到底不知道还有没有饵。在野外,在鱼索饵不够积极的竞技池融散过快的饵可怎么钓鱼。学会对饵团物理状态的检验。

小小饵盆大家都有,无论是搓饵、拉饵在开钓之前在小饵盆里做个小实验,便于把握饵融散的大致时间。

不要被高手从来不检验的假象所迷惑,他们所以不检验是因为在家里已经检验过,或者他们开的是一把非常熟悉的饵而已。钓混养经常遇见的情况有:

1、生口鱼,吃口凶猛。但随着比赛进入第二轮,鱼的摄食受回放鱼的惊吓、鱼争食过后的影响,呈现逐场减弱的一般性规律。当天比赛第一轮的鱼情往往是相对比较好,吃口都还正常。

2、挑食的鱼情。这类鱼对饵料的味、状态有固定的摄食选择。因此,饵料对路与不对路相差极大。这是喂养鱼池特有的鱼情,若想在这样的鱼池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只有通过试饵找到对路的饵料。

3、厌食和谨慎摄食的鱼情。这类鱼池的鱼由于钓的人多,大多食量充裕,吃食倦怠,因为反复被钓,鱼在觅食过程中常处于小心谨慎的状态,在鱼池内的活动也是慢条斯理,被钓中以后体力远不及野生状态下的鱼更有冲撞力。

应对:对付生口鱼,也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饵料,在饵料味的控制问题解决以后,通常的应对策略是,搓大饵布窝,拉大饵钓之。对付挑食的鱼情,仍然要在赛前饵的准备上下工夫,该找饵的还得找,该试饵的还要试,具体是在寻找主料、主料的利用和如何保证不影响主料味道上下工夫。

挑食的鱼基本不吃你引逗的套路,但利用拉饵雾化引鱼,搓粘饵钓之不失是一种好办法。对付厌食和谨慎摄食的鱼,用原塘料布窝,清淡饵钓之是通常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