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钓之家 > 海钓入门 > 正文

海钓人的天敌,你见过哪几种河鲀?

好钓鱼   钓鱼人   2018-03-27 16:04:08

河鲀,俗称“河豚”,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河鲀体呈圆筒形,有气囊,遇到危险时会吸气膨胀,血液及内脏等有毒,一般体长在100~300mm左右,大的可达630mm以上。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牙齿和颌骨很坚硬,可以咬碎极硬的贝壳。得益于它锋利的牙齿,对于盗饵它可是驾轻就熟,因此令钓鱼人头痛不已。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看似憨态可掬的“盗饵狂魔”。

星点东方鲀,俗名:艇巴、蜡头、龟鱼,体背、腹面各具一群很弱的小刺,体上半部暗绿色或褐色,具许多淡色小圆点。胸鳍后上方及背鳍基各具一长圆形黑斑,尾鳍杏黄色。暖温性近海鱼类,喜栖息干近海海藻丛生的海区及河口附近,为河魨中个体较小的种类,体长一般在150毫米以内。血液和内脏等有毒,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红鳍东方鲀,俗名:黑艇巴、黑蜡头。体亚圆筒形,背面和腹面被小棘,上下颌各具2个喙状牙板,体侧皮褶发达。背面黑灰色,胸斑后方具黑色斑纹多条。臀全部白色,暖温性中下层有毒鱼类。全长最大可达750毫米。受刺激后迅速吸入水或空气,鼓体张棘,以此威吓御敌。肝和卵巢剧毒,误食会致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东海和黄渤海。

黄鳍东方鲀,俗名:艇巴、花蜡头、黄天霸。体背部和腹部各有一群密生小刺。体上半部具蓝白色相间的波状条纹,各鳍艳黄色,为我国沿海见的有毒鱼类。皮肤、血液和内脏有剧毒,误食后会致死亡。一般体长150~250毫米,大者可达300毫米,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可见。

假睛东方鲀,俗名:黑艇巴、黑蜡头。体亚圆筒形,背面和腹面被小刺,吻圆鱼屯,口小,上下颌各具2个喙状牙板。体侧皮褶发达,背面黑灰色,散布小斑,随生长模糊。体侧胸鳍后上方具1圆形大黑斑,边缘白色,胸斑后方无黑色斑纹,臀鳍部分或全部黑色,暖温性下层有毒鱼类。全长可达500毫米,肝和卵巢具“河钝毒素”,剧食会致死。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暖温水海域,我国产于东海渤海,可进入长江,黄河下游。

暗纹东方鲀,体背部和腹部各有一群小刺,有的个体背腹部小刺群在胸鳍前后方相连接。体上半部具4~5条不规则的暗褐色横纹,并散布许多针尖状小黄点,随着鱼体增长横纹由不明到消失。胸鳍后上方及背鳍基底均有一淡色环的黑斑,主要产于我国近海,亦进入江河或居于淡水湖泊中。体长一般150~250毫米,大者可达300毫米。内脏和血液有毒,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渤海及一些江河、湖泊中。

纹腹叉鼻鲀,体无鳞,被小钝刺,小刺有时埋于皮下不显著,但在肛门前方常有一群较大的鱼屯刺。鼻瓣为两分叉的皮质突起,体背侧有许多白色圆点,腹部具若干条白色纵纹,暖水性有毒鱼类,体长一般100~210毫米,大者体长可达500毫米左右。我国在海南岛上海和西沙群岛一带可捕到,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仅见于南海。

紫色东方鲀,俗名:面艇巴,体光滑无刺。体上斑纹随鱼体生长而变化,一般体长在300毫米以下时,体背方密布裼色小点,随个体生长斑点渐消失而呈致紫褐色。胸鳍后上方及背鳍基部各有一深褐色大圆斑,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个体较大,可达400余毫米。血液和内脏有毒,经加工处理后肉可食用,我国产于东海北部和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