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钓鱼入门 > 台钓入门 > 新手必看 > 正文

野钓时补窝就停口,难道真的是动静太大吓着鱼了么

认真的钓鱼   钓鱼人   2020-05-23 16:52:35

钓鱼要打窝,打了窝之后才能有效诱鱼、引鱼、聚鱼,但是打窝这个事,是一个动态且持续的过程,不太可能一次打很多,然后钓好几天;

先不说窝料太多,在水底下会不会变糗、发酵,进窝鱼如果可劲的吃窝料,那钩饵被进窝鱼吞食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了;但是,一讲到补窝、续窝,就要谈及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补窝的动静,万一太大,会不会惊吓了进窝鱼群,比如补窝就停口这种现象,并不少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噪音惊吓进窝鱼这种说法,是真的还是假的?

但凡钓鱼人都知道,鱼的嗅觉很发达,鱼的视觉,对鲜艳的色差,也非常敏感,那么,鱼对声音的刺激,是不是和嗅觉一样灵敏,当周遭环境噪音或者动静太大,到底会不会惊扰鱼群呢?

鱼的听觉系统由三种听觉器官和神经末梢组成

鱼因为常年生活在水中,外耳严重影响其在水中的游曳,所有的鱼,几乎都是没有外耳的,但是,通过生物解剖和生理实验,却发现鱼是存在内耳这种器官的;

鱼的内耳非常灵敏,在15~1200赫兹之内的音频,都能够捕捉到,有国外的实验室做过实验,当周围环境极度安静,鱼能捕捉到高空100米左右飞鸟在空中掠过的音频;

鱼类因为身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值不大,当有声音传导的时候,声波会直接从鱼的头盖骨传导到鱼的内耳,也就是骨鳔类球囊;

除了内耳,鱼还有辅助听觉器官,就是侧线和触须,鱼的侧线分布在鱼体的两侧,侧线上下分布着非常发达的神经末梢,当水中的频率发生波动和变化时,鱼能及时通过侧线感应到;

而鱼的触须,也有类似的功能,这三种听觉器官,当附近的水面,受到外物压迫,导致水中固有频率发生变化时,鱼因此而感应到水中变化区域,具体的方位和距离;

小结:鱼是一种低级生物,但是并不代表着低级生物丧失了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功能,经过生物学的解剖、生理实验已经证实,鱼的听觉神经是非常发达的;

鱼类的听觉特性,包括了听觉的阈值,环境噪音对听觉的影响,声源的定位、以及对相关声音学习、记忆等功能;按照听觉能力划分,骨鳔类中鱼种听觉最灵敏,非骨鳔类次之,无鳔类听觉能力你最差;

注:世界上大多数淡水鱼都属于骨鳔类鱼种,非骨鳔类鱼种,大多生活在海洋。

为什么声音源过大,会惊吓鱼群

按理说,鱼的脑容积并不大,就算听觉发达,能判断入水异物噪音源和噪音方位,也不可能判断出是否危险,但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一旦噪音源分贝值巨大,就很容易惊吓鱼群,那么,这种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一、鱼的听觉有阈值

所有的神经器官,如视觉、嗅觉、触觉、听觉,都会有承受阈值,比如人的听觉阈值,就是150分贝,不管是什么声音,一旦阈值超过了150分贝,就有可能破坏人的听觉器官,严重点会致死;

鱼的听觉阈值,以胭脂鱼为例,通过插入皮下电极测试法,胭脂鱼的听频分贝,是100~5000赫兹,听觉阈值大约接近70分贝,简单点说,就是当声音远超过70分贝;

胭脂鱼的听觉器官就会被破坏,甚至会直接死亡,而不断降低声音源分贝值,一直降低到20~30分贝左右,参与实验的胭脂鱼,才回复正常状态;

而大多数淡水鱼的听力阈值,基本上是比较接近的,那么,简单点来理解,就是轻声细语,差不多就是30分贝左右,而冰箱在夜间的电机运转声,就是40分贝左右;

在30分贝左右,鱼是可以接受的,而超过40分贝,鱼就会感到不适,超过50分贝,就会让鱼群受到惊吓,开始逃窜;

原因二、鱼可以对声音种类进行学习、记忆、遗传

现代生物学表明,鱼是自然界中,显性DN甲基化遗传的最大种类,那么用简单的、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鱼是可以进行隔代遗传的;

遗传些什么内容呢?就是影响到种族安危的声音、信息、影像,在生殖的时候,就会通过DNA甲基化,在不影响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象的一种化学修饰方法;

在直白点,就是上一代鱼种,在经常性遭受外界威胁后,会将威胁源的声音、图像、信息素,直接记录在DNA中,下一代被繁殖的鱼种,从出生时,就带有记忆;

当遇到记忆中的声音、图像、信息素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进行躲避,而声音源的特征,远比图像、信息素更为清晰,相应的,一旦周围环境发出符合记忆的噪音源,那鱼群自然是有多远跑多远;

是不是声音大,就一定会惊吓到鱼群呢?

曾有钓友留言,说自己就喜欢在海港、码头等地方垂钓,而这些区域,经常响起船舶的汽笛声,其分贝值甚至都有200多,可是一样会有大量的鱼群进窝;

这种情况并不是特例,有些工地、厂房、车间附近的水源,明明噪音源持续、分贝值也很高,可以适当打窝之后,聚鱼、上鱼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其实,这就要说到鱼的适应性,鱼和人不一样,人觉得周围的噪音源太大,可以投诉、可以搬家,而对鱼来说,除了适应,没有更好的办法;

而我们在实战中,并不是说,只要有噪音源,就不建议出钓,而是需要观察,是不是有持续的噪音源,如果是持续的噪音源,那就没什么关系,该怎么钓就怎么钓;

持续的噪音源,已经让鱼习惯了有规律的高分贝噪音,鱼可以通过远游、深游,栖息在水草丛、障碍物附近,来避开噪音源;反而是偶然、无规律的噪音源,这就不适合垂钓了;

因为无规律的噪音源,让鱼无所适从,所以只能远远的避开,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靠近高速的河流、河道,往往都没什么鱼口的原因,而工地、车间、厂房、海港、码头等固定噪音源的水域附近,几乎没什么影响;

最后:

鱼的大脑容积很小,所以谈不上什么智商,但是,正是因为鱼的生存环境、生存能力很糟糕,按照物种进化的原则,鱼会进化出很多灵长类生物都不具有的种族优势;

比如低频声音捕捉,用来逃避空中和水中生物捕杀,比如发达的嗅觉,可以在很远的范围内就寻觅到食物,比如DNA甲基化遗传,可以通过DNA序列的化学干涉,将危险的信息遗传给下一代;

当然,我们作为万物之长,正确认识、认知即可,没有什么必要针对鱼的这些特性,针对性的去做什么,毕竟钓鱼只为休闲,大家了解这些常识,做个知识储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