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钓鱼饵料 > 饵料技巧 > 打窝技巧 > 正文

窝料打下去后,怎么都不发窝,到底是没有鱼,还是死窝了

认真的钓鱼   钓鱼人   2020-07-09 11:48:02

打窝是钓鱼的灵魂,不打窝的钓鱼,是没有灵魂的,打窝之后发窝效果不好,也是没有灵魂的,而我们打窝时,一些不经意的举动,则是造成死窝的罪魁祸首。

什么是死窝呢?死窝,就是打窝的窝点,因为种种原因,导致鱼群不敢进窝,运气好点,能看到鱼星鱼泡在窝点浮现,运气再好点,甚至还能看到类似小鱼闹窝的漂讯;

而大多数情况,则是发窝之后,没几口就没有任何动静,亦或者干脆从头到尾不发窝,这就会给我们一种误解,水中没有鱼,窝料效果不行;

死窝这种情况,表象很极端,要么完全没动静,要么就和小鱼闹窝非常像,所以没经验的钓友,要么会以为没有发窝,要么就误认为小鱼闹窝,结果就是应对不当,别说渔获,鱼口都没有。

之所以会如此,因为死窝的常见原因并不固定,有可能是窝料味型不对,也有可能是噪音惊吓鱼群,也有可能是窝料数量不对,甚至也有可能是起鱼惊吓鱼群了;

具体是哪一种原因导致,要具体分析,所以,一旦出现死窝现象,老鸟还好说,新手或者经验不足的钓友,就会被误导,要么认为水中可能没有鱼,要么就误以为是小鱼闹窝;

钓鱼这个事,有人是为了享受钓鱼的乐趣,有人则是为了过程,有人则是为了结果,不管是哪一种,琢磨钓鱼,把钓鱼这个事琢磨透,本身就是钓鱼的乐趣之一;

那么针对死窝,这种非常考究钓鱼人经验和眼光的鱼情,自然也是可以从现象来分析原因,并且从原因来处理,毕竟,死窝是鱼进窝不发窝,亦或者是游曳在窝子周围,而不是不发窝;

只要能有效的解决死窝的根本原因,并作出相应调整,不说爆护连竿过过手瘾是完全没问题的,而且处理得当,有大物给口,甚至中钩也不是不可能;

第一步、通过小技巧,判断是死窝,还是小于闹窝

前文所述,死窝的两个迹象,一是完全没有动静,二是非常类似小鱼闹窝,想要判断是不是死窝,首先要确定这种鱼情,而判断技巧非常简单;

抓一把腥香的粉儿,用1:0.4的饵水比,打匀之后,捏成饵团,扔到离钓点2~3米左右的位置,等上3~5分钟左右,再开一团腥香的拉饵,打一会频率;

如果连续抽上8~10杆之后,浮漂始终纹丝不动,那可以确定是没有鱼进窝;如果有鱼给口,不管抓不住得住死口,都可以确定是死窝;只需要耽误上5~10分钟左右,就可以确定了;

第二步、分析死窝的原因

前文所述,死窝的诱因往往是不经意间造成的,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1、打窝时,窝料的数量导致的死窝;

•2、钓饵和窝料的味型差异导致的死窝;

•3、突如其来的巨大噪音导致的死窝;

•4、起鱼动静过大导致的死窝;

这几种原因,要说有意为之,那显然不太可能,只要是钓鱼人,都会尽量避免以上四种情况出现,但既然说是无意间施为,又比较常见,那肯定还是钓鱼人自身的问题;

1、打窝、补窝的数量过多或过少

打窝,头窝、补窝、续窝,到底窝料的数量放到多少,这一直都是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因为窝料的数量打的太多,进窝鱼在窝点外围就能吃饱;

而我们的钓点设置在窝子中间,就会给我们一个误判,窝子一直没有进鱼,所以一直就没有发窝;而窝料太少,进窝鱼很快就吃完了,所以打下去没多久,就会有发窝迹象;

但是没等我们抓住实口,窝料就被吃完了,这就散窝了,而补窝、续窝,同样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所以只要判断不是死窝,而一直没有发窝迹象,亦或者有发窝迹象,没多会就没有任何动静了,基本上都可以判断是窝料的数量出现问题了;

2、钓饵或者窝料太香浓导致的死窝

野钓打窝,为了节省成本,同时也为了避免招惹小鱼闹窝,多会用玉米、红薯打窝,但是这两种材料味型寡淡,大批量投放到窝点,发窝效果还是不理想;

垂钓思路中,用玉米打窝,多提倡淡引浓钓,但是这个淡浓之间的差异,到底控制在多少,其实就算是老鸟也很难说清楚,往往都是用自身的经验来操作;

这样就算素淡的窝料吸引鱼群进窝了,但是因为钓饵的味型过于浓郁,这就会引起进窝鱼的警惕性,进而导致鱼群只会在窝子外围游曳,不会轻易进窝;

黑坑钓这种情况则截然相反,不管是抢鱼还是掏坑,钓友们都会用大量浓郁非常的散炮抽窝,钓饵必须味型既要接近窝料,但是又要比窝料味型略浓郁,这样才能吸引进窝鱼开口;

如果掏坑人数少,就会发现,如果用浓引淡钓或者淡引浓钓,都很容易导致漂讯如同小鱼闹窝,但根本就抓不住实口的现象,原因也就在于此;

3、噪音源惊吓鱼群不敢进窝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鱼对声音非常敏感,当噪音分贝值达到90分贝,且持续时间超过10秒,就会对噪音源附近的鱼群造成惊吓;

当然,如果持续的噪音,且分贝值低于70分贝,那么这种影响并不大,但是意外的噪音源,这一点并不能被我们人为掌控,如果是因为噪音导致的鱼群不敢进窝;

其具体表象,就是小鱼闹窝都不会有,仿佛钓点周围的水域,就没有鱼存活一样,我们只需要观察水色、水质,就能得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如果水色不清澈,水质偏肥,水中浮游生物、微生物、水槽水藻一样不缺,气温又不是特别高或者特别低,连小鱼闹窝都没有,如果周围又没有明显的噪音源,那必然是有突如其来的噪音导致水中所有的鱼群暂时逃离了;

4、起鱼动静太大,不当控鱼,导致钓点周围短时间没有鱼群进窝

中大鱼时,在遛、控、抄的过程中,不可能硬把硬拽,快速将大鱼抄回鱼护,而且影响的区域,也不可能就钓点周围几个平米,每当我们中了大鱼的时候;

遛鱼的区域,甚至会几十平米乃至百十平米,而结果就是,不管大鱼有没有被抄入鱼护,短则3~5小时,长则十几个小时,该片区域内,除了闹窝的小鱼会继续闹腾,稍大点的鲫鱼都会逃之夭夭;

第三步、确定原因,并作出针对性调整

虽然以上四个原因,并不能包括所有的死窝诱因,但是就算有其他原因导致的死窝,也脱离不了大致的范畴,所以我们针对以上几种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主要的调整,其实只有三个方向;

方向一、更换钓点

这里指的更换钓点,并不是说收拾渔具,换一个水域,而是建议,确定是没有鱼口、没有小鱼闹窝,不是噪音源导致的死窝,就可以在原有的钓点附近,重新开一个新窝点,而具体的做法,又根据情况分为两种:

1、因动静大导致的死窝,在原窝料附近2~3米处开一个新窝点即可;

2、因窝料、钓饵香型差异导致的死窝,在原窝点附近7~8米开一个新窝点即可;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如果是因为味型原因导致的,至少要相隔7~8米,才能消除原有窝料造成的影响,当然,同时也要调整饵料味型;

如果是因为起鱼导致的,其实影响最大的,就是大鱼中钩时的位置,也就是钓点所在的位置,我们只需要偏离钓点2~3米左右,重新开一个窝点;

只要耐心的等上一段时间,有很大的概率,鱼群还是会回到窝点附近,当然,具体等多久,这就不太好确定了。

方向二、调整饵料味型

关于这一点,其实说白了,就是野钓减少药酒的使用数量,取消添加小药这种行为,主要原因,是因为市面上大多数的药酒,或多或少添加了一些工业香精

而大多数的小药,除了果酸,很有一部分是添加了化工用香精,这样味型浓度,和散布持久性,能显著提高,但是这种材料进水之后,并不会很快就挥发完;

对鱼来说,什么时候这些工业、化工成分被水域彻底稀释到安全阈值以内,什么时候才会进窝觅食,当然,这一类化工产品,根据散播距离不同,味型浓度有明显差异;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只要距离原窝点7~8米,将饵料味型浓度降低一半,甚至更低时,很快就能发窝的原因了;

方向三、打窝、补窝的数量,可以按照公式来大致操作

关于打窝、补窝时,窝料的数量怎么控制,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定论,但是,不少老鸟,经过实战,大致得出一个公式,就是根据垂钓时长,目标鱼预估体型做参照,得出以下这么两个公式:

1、长时间守钓守钓时间大于3天以上,首次打窝按照目标鱼体重3倍投放窝料,补窝应在头窝之后24小时再进行,按照头窝的五分之一投放,每6~8个小时补窝一次;

2、短时间作钓,作钓时间短于3天,首次打窝按照目标鱼体重的一半投放窝料,补窝再头窝后6~8小时再进行,按照头窝数量的三分之一进行投放,每2个小时补窝一次;

举个例子,长时间守钓,目标鱼6~10斤的鲤鱼或者草鱼都可以,那么我们窝料的数量,就可以按照首次打窝20斤~30斤左右,然后24小时后再次投放4~5斤窝料,然后每隔上6~8小时,就继续投放5斤窝料;

这样操作,可以保证头窝的窝料,吸引到大面积范围内的大鱼进窝,20~30斤的窝料,就算让进窝鱼吃饱了,残留下的窝料数量也不会太多,随后一天大约3~4次的补窝,则能很好的控制住进窝鱼觅食的节奏;

这样在长时间守钓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投喂习惯,从而稳固大鱼进窝的频率和频次;

而短时间作钓,完全是以少量、勤抛、勤投,力争在短时间内,吸引附近的鱼群进窝觅食,所以窝料的数量始终处于一个不太饱和的节奏,这样能做到有效留鱼;

总结

关于打窝和死窝,实战之后的情况,并不止以上几种,而且上述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死窝之后的处理,毕竟钓鱼这个事,充满了动态的不确定性;

但是,钓鱼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每一种我们不知道的鱼情出现时,对我们都是一种新的挑战,解决了一个问题,再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我们的经验、常识,这比渔获的数量,能得到更多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