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钓鱼入门 > 钓鱼百科 > 鱼饵百科 > 正文

附钩性

附钩性,也称持钩性,是对应雾化而存在的钓饵基本性能之一。过去坠钩沉底用蚯蚓、面团、米饭粒、麦子和煮熟的玉米粒做钓饵,入水后长时间不化,是附钩性过强。

目录

何为附钩性——雾化溶解成难题

1

商品饵多作粉状,需兑水搅拌后才能装到钩上,兑水量的多少和搅拌、存放时间的长短决定饵的软硬松黏,由此产生了附钩性,即钓饵与钓钩的附着关系。拉饵钓快鱼,对钓饵的要求是雾化和附钩性统一,无雾化招不来鱼,形不成窝;附钩性差,钓饵入水即化,钩尚未到位就没饵或饵少了,鱼不会咬钩,出现在浮标上的都是鱼撞钓线的假动作。

以米豆麦黍为原料的商品饵附钩性强,多用于搓饵钓底:主要为薯粉、马铃薯粉、轻麸和豆粕的鱼饵松散,附钩性差,不过利用这一点可以很快成窝,并能形成柱状饵区。钓手都明白:诱是手段,钓才是目的,所以拌两坨饵,主诱的松散,持钩性差,主钓的黏一点,增强附钩性。拉饵出现后更讲究了,拉蓬松大饵钓底加80目拉丝粉18%——22%;拉小球钓行程加120目拉丝粉30%;拉小饵钓一标深加100目拉丝粉25%。拉丝粉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改善钓饵的附钩性。竞技钓鱼时间短,60——90分钟一场,而且现场拌饵。可是有些饵打死了、揉死了也没有附钩性,如粉碎后的颗粒粉,除了加拉丝粉还得加一点粘粉,至于加多少完全靠经验了。

绝大多数钓友认为,只有钩子上有饵,鱼才会咬钩,因此要求饵料的附钩性要好,饵料应该能够长时间的附着在钩上。这样的想法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钩子上应该残留多少饵料合适?鱼钩上没有了饵料真的就没有鱼咬钩吗?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笔者对这些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抛竿炸弹钩钓法的糟饵入水后很快就溶散,钩子被饵料埋在里面,钩子上并没有再挂其他饵料,但鱼在吸食糟饵碎屑时可以将钩误吸入口而中钩;浮钓鲢鱼的飞钩或水雷钓组的钩子都在饵外,鲢鱼滤食饵料同样可以被钩挂住。这些事实都说明饵料的附钩性并不是上鱼的绝对条件。现代悬坠钓法讲究的是诱钓统一的技法,只强调饵料的附钩性而忽视了饵料诱鱼作用的观点是行不通的!有见于此,我认为饵料的附钩性应该根据鱼情的需要同雾化性和溶散性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通过部分雾化或溶散饵料的“诱”达到钩上残留饵料“钓”的目的,就好比极具特色的传统包食钓法,正是靠外层大量松散的包食才能够逐渐吸引鱼去吞包食中间的饵钩。用悬坠钓法攻大鱼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通过调整饵料的溶散性和钓组的灵敏度也可以使带有一些残留饵的钩子藏在一小堆化散的饵渣中间,达到欺骗大鱼上钩的目的。

增强鱼饵附钩性——开饵巧配拉丝粉

2

钓生口关系不大,钓猾口鱼饵料附钩性一定要好且软、雾化好、饵芯要好。简单的做法就是加些拉丝粉饵料的持钩性会增加,如果配制的饵料里面本身含有拉丝粉的成分,配好饵料之后多揉打几次饵料就会变的粘一些,持钩性就会增加。初学钓鱼的新手,最担心的就是松散饵料的脱落问题,全脱或虽未脱落,降落的水层却不对。这时就需要选择松软些的拉饵,因为松软拉饵的饵团内有无数的网状结构,能够影响拉饵附钩性的,就是拉饵团内部形成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形成受制于温度、拉丝粉(小麦蛋白)含量、基础饵料颗粒大小和开饵手法,并具有一定的附钩性,所以,在抛竿时饵料不会轻易脱落。但是,想要把握饵料的入水层,就先要学会把握饵料的状态和抛竿力度的配合度。

气温合适、拉丝粉含量多、基础饵料粒度比较大,饵团出丝会比较多,附钩性也很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开出的拉饵状态也非常好。气温低时,在和饵时只须多搅拌几次,或者在和好饵料后,把饵团稍稍团紧几次,就可以加强饵团的附钩能力。

初学拉饵钓的钓友,最常遇见的错误就是抛竿用力过猛,致使饵料脱钩或即将脱钩,让鱼稍稍一碰就掉了。浮漂有动作出现,饵料也确实进了鱼口,但钩上却无鱼。所以新钓手在练习拉饵或搓饵抛竿时,饵可以适当硬一些,也可适当增加拉丝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