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维修卡节的方法较多,人们往往不知选哪一种维修方法为最佳。与现行的诸多维修方法相比,本文介绍的这种方法最为简单、方便、快速、安全,且无需借助辅助工具,在钓鱼现场就能修好卡节。
例如用6.3米长的鱼竿钓鱼,收竿时遭遇第一节竿尾卡在第二节竿头里的状况(见图),导致第一节不能被回收到第二节内,即卡节。
针对这种情况,时下主要有以下几种维修方法,这些方法均存在弊端。
首先是徒手维修,即不借助电吹风等辅助工具来维修卡节,方法主要有三:
再说说借助工具维修的办法,即先用辅助工具作用于卡节处,再用上述三种方法中的某一种方法进行维修。修卡节的辅助工具很多,本文仅举以下4例:
使用辅助工具同样存在弊端——人们不可能每次钓鱼都带着这些辅助工具,因此很难做到及时维修。
另外,使用辅助工具维修卡节不仅繁琐,使用不当还会损坏节竿。
那么,我们究竟该用何种方法解决卡节的问题呢?
由图可知,第一节竿尾的灰黑色部分构成的外径和第二节竿头内由红色竿壁构成的内径,它们的几何结构都是截顶圆锥体,且第一节竿尾外径表面和第二节竿头内径表面重合相卡。
截顶圆锥体的结构是上底外径最小,下底外径最大,且上底到下底外径渐大,反之外径渐小。
因此,我们在使用鱼竿的过程中,当第一节逐渐外抽时,其竿尾的外径就逐渐增大,与此同时,第二节竿头内径则渐小。
于是,第一节竿尾外径和第二节竿头内径间相卡渐紧。
反之,当我们把第一节逐渐往回收时,两竿相卡必然逐渐放松。
当鱼竿发生卡节时,第一节无法直接回收到第二节内,因此只能用间接的方法——即借助固定竿下磕的方法进行收回,我称此方法为“巧修卡节方法”。
可作为固定竿的部件如下:例如第一节和第二节卡节,可选择比第二节至少大一号的自身竿节——即第三节作为固定竿,也可选择其他鱼竿的节竿或各种直的管子作固定竿,只要它们的最小内径大于第二节的最大外径,且其长度远低于两根卡节竿的总高度即可。
下磕前,可选坚硬的平面物体作磕点,如无硬颗粒的水泥地面、瓷砖表面,或木板、外径较大的树桩表面等。
若用表面凹凸不平的石头或砖块等作磕点,要在其表面先放毛巾或其他柔软的隔离物,以防下磕时损坏第二节竿尾下端口。
下磕前,我们要先将把卡节竿从鱼竿里取出,把第二节竿尾的下端口朝下,放入垂直立在磕点上的固定竿中(如选用自身鱼竿的第三节作固定竿,就要把前三节都从鱼竿里取出,再把第二节和第三节竿尾向下均垂直立在磕点上)。
下磕时,一手握着垂直的固定竿,另一手拿着第一节,向上抬至高出固定竿总高度约四分之一的位置,然后下磕,下磕的同时手要松开,下磕的力道要适中,过大易损坏第二节竿尾的下端口。
之所以用下磕的方法,是因为卡节竿垂直落地时,第一节受力的作用,必然会以极微小的距离下行,随着下磕次数的增加,其下行的距离就会累加,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就会越来越松,直到分离。
我用此方法维修卡节竿十几年,从未失手过。
我将卡节分为轻卡、中卡、重卡三种不同的程度。
一般来说,轻卡至多3次、中卡至多4次、重卡至多5次即可让卡节分离(对于卡得特别紧的情况,在下磕5次的基础上再多下磕几次,必然分离)。
眼下维修卡节的方法较多,人们往往不知选哪一种维修方法为最佳。
与现行的诸多维修方法相比,我的这种方法最为简单、方便、快速、安全,且无需借助辅助工具,在钓鱼现场就能修好卡节。
因所有鱼竿的竿尾外径和竿头内径的几何结构都是截顶圆锥体,因此此方法适用于维修所有鱼竿的卡节状况。
再次强调,大家在使用该方法时,以下两点需要注意。